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于1998-06/20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对116例(12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3例(15髋),女113例(106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2.6岁.按Crowe分级:Ⅰ级57例(60髋),Ⅱ级20例(23髋),Ⅲ级16例(20髋),Ⅳ级23例(25髋).②技术方法:髋臼侧均在真臼位置重建,除1例外均行生物型固定,常规置换83髋,小号髋臼假体27髋;颗粒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11髋,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后,安置小号髋臼假体7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119个,普通骨水泥假体4个(其中CDH柄2个),长柄骨水泥假体柄6个,S-ROM假体4个.③效果评估: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X线摄片观察假体位置情况.结果:①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5分恢复到平均88.5分.②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和翻修:未发生此类病例,患肢长度平均延长2.3 cm.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③随访X线摄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宿主骨对臼杯的覆盖良好,平均覆盖率为95%(90%~100%),2例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出现透光线,1例股骨假体出现透光线,但均无临床不稳.④不良反应: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伤,4个月恢复,1例出现股神经牵拉伤,3个月恢复.4例遗留髋关节持续性疼痛.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尤应注意个性化的正确选择股骨侧假体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