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及外周动脉疾病,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分析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4-01/2007-12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230例(年龄36~88岁,平均(63.87±10.80)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25年),以踝肱指数比值大小分两组,分别是踝肱指数≥0.9组和踝肱指数<0.9组.②测量方法和评估: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测定患者踝肱指数,以及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结果:2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踝肱指数<0.9者50例,占21.7%,踝肱指数≥0.9者180例,占78.3%.②两组相比,踝肱指数<0.9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高,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骨密度值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及Iog10(UAlb)值高,有吸烟史者比例高,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肾病合并症发生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以踝肱指数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踝肱指数与大转子骨密度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788,P=0.000).结论:踝肱指数<0.9组患者骨密度值低于踝肱指数≥0.9组患者.对存在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踝肱指数检测及骨密度检查,以便尽早发现是否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或骨质疏松症,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糖尿病,2型 骨密度 肱骨 组织构建
年,卷(期) 2007,(49)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8-992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87.1
字数 381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49.0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熙然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12 121 7.0 11.0
2 李全民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67 173 8.0 11.0
3 詹志伟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26 204 8.0 14.0
4 朱艳秋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19 96 6.0 9.0
5 裴育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8 82 5.0 8.0
6 崔志辉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5 50 3.0 5.0
7 张帆 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27 108 7.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93)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糖尿病,2型
骨密度
肱骨
组织构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