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杂交家犬5只,体质量15~20 kg.Bio-Oss骨移植材料为引导骨/组织再生多孔骨无机材料,白色颗粒状,颗粒大小1.0~2.0 mm.②实验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5只家犬钛钉均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①一般情况:9周时,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骨缺损处已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差别.②9周时各组骨缺损量的测量结果:植入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混合骨碎末及空白对照组的平均骨缺损量分别为1.812 5、1.697 5、7.502 5、2.637 5 mm.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③X线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不同组间未见明显骨质密度区别.④组织学观察骨量的恢复情况: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结论:应用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
推荐文章
构建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模型
自体骨
种植
骨缺损
移植
组织构建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4种骨移植材料修复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骨移植材料
骨缺损修复
动物模型
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
下颌骨缺损
肋骨
游离移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骨缺损的实验模型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种植 骨缺损 移植 自体骨 组织构建
年,卷(期) 2007,(4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221-8225
页数 5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64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4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国武 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62 302 10.0 13.0
2 王奕 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25 69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8)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种植
骨缺损
移植
自体骨
组织构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