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有研究显示大鼠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增高.并发现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仅动员了骨髓干细胞,而且加速损伤血管段的再内皮化,抑制了新生内膜增生.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损伤动脉的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材料:实验于2005-12/2006-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8~12周龄SPF级,体质量200~250 g,购于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购于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F动脉取栓导管购于Edwards Lifesciences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CD45单克隆抗体购于联科生物有限公司.方法:用Excel软件随机将大鼠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kg),1次/d,共8 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8 d.治疗5 d后,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颈外动脉做一切口,将2F动脉取栓导管插入至左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200 μL空气使球囊扩张,然后回拉球囊至肩胛舌骨肌处,回抽空气后重新送回导管,反复3次后拔出导管,结扎颈外动脉.①治疗前和治疗5 d后,所有大鼠均取1 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和CD34+细胞计数.②球囊损伤后14和28 d,每组分别麻醉后处死大鼠10只,取左颈总动脉.每组各5只用于暴露动脉内膜腔,应用图形分析软件计算再内皮化面积,再内皮化面积=未被伊文氏蓝着色区域/损伤总面积;每组另有5只,取左颈总动脉,取血管横切面,经HE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内膜与中膜比(I/M),评估新生内膜增生程度.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推测损伤后内皮修复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表达.②球囊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程度.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新生内膜与中膜比).④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检测结果.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细胞表达:治疗5 d后,治疗组大鼠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27.60±2.45)×109 L-1,(10.11±1.81)×109 L-1,P<0.01],CD34+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38.31×107 L-1,3.14×107 L-1,P<0.01).②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球囊损伤后14和28 d,治疗组再内皮化面积分别为(68.3±8.3)%,(97.6±4.1)%,高于对照组[(33.8±6.3)%,(76.1±5.2)%,P<0.01].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球囊损伤后14,28 d,治疗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分别为0.39±0.11,0.45±0.09,均低于对照组(0.87±0.15,1.26±0.16,P<0.01),治疗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程度被显著抑制.④血管内膜CD31+与vWF+(Ⅷ因子)细胞检测:球囊损伤后28 d,治疗组血管内膜被接近于连续完整的CD31+与vWF+细胞覆盖,对照组血管内膜仅见零星、分散的CD31+与vWF+细胞.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大鼠血管损伤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表达及血管内膜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增生.
推荐文章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进展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移植
临床应用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喷雾剂的制备及药效研究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喷雾剂
溃疡
烧伤
烫伤
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药效学研究
rhG-CSF
环磷酰胺
60Co
骨髓抑制
药效作用
马铃薯片外敷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引起硬结中的应用
硬结
马铃薯片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皮下注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修复大鼠动脉损伤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管损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再内皮化 骨髓干细胞
年,卷(期) 2007,(2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30-463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29.2
字数 18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23.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绍良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179 956 16.0 23.0
2 刘志忠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58 274 8.0 14.0
3 吴俊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6 36 3.0 6.0
4 李小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16 58 4.0 6.0
5 苏晓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 3 2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管损伤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再内皮化
骨髓干细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