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分析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下侏罗统进行层序地层划分,总结了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的识别标志,将下侏罗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7个体系域,同时叙述了各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层序内含煤岩系的发育特点分析,发现其主力煤层主要发育在JSQ1和JSQ3湖侵体系域中,本文作者认为研究区内湖侵时期为有利的聚煤时期,聚煤作用主要受构造沉降、物源供给、气候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控制.
推荐文章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层序地层及聚煤控制因素
准噶尔盆地南缘
含煤层系
层序地层
聚煤控制因素
露头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上二叠统佳木河组气藏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
晚二叠世
地质特征
烃源岩
沉积相
岩性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火山岩裂缝相模式研究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火山岩
裂缝相
发育模式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页岩气形成条件
页岩气
形成条件
下侏罗统
有利区
准噶尔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下侏罗统层序地层特征与聚煤控制因素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聚煤 控制因素 中拐地区
年,卷(期) 2008,(4)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4-268
页数 5页 分类号 P539.2|P618.11
字数 40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6157.2008.04.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尚锋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61 744 15.0 25.0
2 陈轩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9 222 6.0 14.0
3 刘爱华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5 65 4.0 7.0
4 熊冉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5 44 4.0 5.0
5 刘军钊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33 2.0 2.0
6 王雅宁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1 41 4.0 6.0
7 贺子倩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145)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聚煤
控制因素
中拐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地质
季刊
1005-6157
34-1111/P
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296号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9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80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