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出露不同层位的地面背斜构造达235个,以侏罗系背斜为主.通过物探及地面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时空及构造组合分析,可将这些背斜划分为单一型、联合型、复合型和扭动型4种构造组合类型,不同的构造类型分布于盆地的不同部位,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J2-K3)及喜马拉雅期变形阶段,且与盆地烃源岩两次生烃时期相匹配,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最重要的因素,但从断裂构造性质、有效盖层分布以及高原隆升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分析来看,羌塘盆地断裂以压性断裂为主,内部结构稳定,主要目的层保存完好,勘探前景比较乐观.图4参10
推荐文章
新生代构造与羌塘盆地油气保存
新生代构造
高原隆升
油气保存
羌塘盆地
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盐相关构造
油气聚集
南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形成与构造保存条件研究
南羌塘盆地
逆冲推覆
礁灰岩
构造演化
油气资源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以来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
羌塘盆地
中生代
火山岩
包裹体
油气成因
时空分布
岩浆活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羌塘盆地变形构造与油气聚集保存关系
来源期刊 石油勘探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变形构造 油气聚集 保存条件 羌塘盆地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3-568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121.2
字数 52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747.2008.05.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永铁 27 499 14.0 21.0
2 郭祖军 14 195 9.0 13.0
3 南征兵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6 49 5.0 6.0
7 叶和飞 5 74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1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73)
二级引证文献  (131)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1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6(2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7(2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8(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2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20(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变形构造
油气聚集
保存条件
羌塘盆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双月刊
1000-0747
11-2360/TE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82-155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969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