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Aki的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广东阳江地区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尾波Qr值,流逝时间为24~27 s、28~31 s、38~44 s的Qc值平均值分别为95、115和124.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前后,流逝时间较短的两个Q值变化较为同步,Qc值出现"低值一回弹-发震-低值"演化过程,而流逝时间38~44 s的Qc值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未出现显著异常过程.研究表明,Qc值对地震序列发展的监测是有效的,前兆异常信息的获取与流逝时间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对于广东阳江地区,作为前兆监测手段的Qc值,其流逝时间在24~31 s较为合适.
推荐文章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性
前兆异常
阳江地震
大庆林甸县M5.1地震序列尾波Qc值特征研究
Sato模型
尾波流逝时间
地震序列
尾波Qc值
2005年云南文山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c值研究
云南文山
非弹性吸收
尾波Qc值
余震序列
振幅衰减率
张北地震序列的尾波Qc值研究
地震序列
单次散射模型
Qc值研究
衰减
品质因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广东阳江4.9级地震序列尾波Qc值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期刊 地震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尾波Qc值 阳江4.9级地震 流逝时间 数字地震记录
年,卷(期) 200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6
页数 8页 分类号 P315.7
字数 41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274.2008.0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叶秀薇 28 127 7.0 9.0
2 闻则刚 13 55 5.0 7.0
3 胡秀敏 15 50 4.0 6.0
4 杨马陵 52 341 10.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2)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尾波Qc值
阳江4.9级地震
流逝时间
数字地震记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震
季刊
1000-3274
11-1893/P
16开
北京166信箱
2-820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23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202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