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术中假体安放位置的控制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42例45髋因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39例,男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按Crowe分型,Ⅰ型17例18髋,Ⅱ型17例19髋,Ⅲ型6例6髋,Ⅳ型2例2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入路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DDH患者股骨前倾角均有增加,术中应适当减少,并减少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所有髋臼均为真臼重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 cm,术后平均0.5 cm.平均随访14.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88.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年青DDH并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假体安放位置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