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改善丁羟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技术,将改性超支化聚酯引入丁羟聚氨酯体系,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最大拉伸强度和延伸率比单一丁羟聚氨酯网络提高了3倍以上.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透射电镜分析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化学结构和微相结构,以确定超支化聚合物对丁羟聚氨酯的增强增韧机理.认为互穿聚合物网络之间形成氢键以及微相分离是互穿网络力学性能提高的原因.当分散相粒径为1 μm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优.
推荐文章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
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丙烯酸酯
聚苯乙烯
聚硅氧烷
环氧树脂
乙烯基树脂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半硬泡沫的结构与性能
聚氨酯
环氧树脂
互穿聚合物网络
半硬泡沫
相容性
PU/BA-HEMA互穿网络型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水性聚氨酯
丙烯酸树脂
核壳
乳液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及其性能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
聚氨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微观形貌
固化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支化聚酯/丁羟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形态和力学性能
来源期刊 含能材料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复合固体推进剂 互穿聚合物网络 超支化聚酯 微相结构 增强增韧 力学性能
年,卷(期) 200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8,33
页数 4页 分类号 V512|TJ55|O63
字数 29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9941.2008.01.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国平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77 769 16.0 23.0
2 罗运军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79 4457 30.0 42.0
3 柴春鹏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0 291 9.0 14.0
4 宋雪晶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6 62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74)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分子材料
复合固体推进剂
互穿聚合物网络
超支化聚酯
微相结构
增强增韧
力学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含能材料
月刊
1006-9941
51-1489/TK
大16开
四川省绵阳市919信箱310分箱
62-31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2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30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