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胶毛藻科植物优美胶毛藻[Chaetophora elegans (Roth) Agardh]和羽枝竹枝藻[Draparnaldia plumosa (Vauch) Agardh]进行了室内培养,对它们自游动孢子萌发到成熟丝状体形成等生活史各阶段都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做了活体显微镜照相记录.结果显示:(1)优美胶毛藻的游动孢子较小,直径为9~11 μm,顶端具4条等长鞭毛,自母细胞释放后,游动孢子固定在基质上萌发,萌发类型为直立式,顶端细胞发育为直立系统,其直立系统为二叉状分枝,无明显主枝,侧枝发达,分枝顶端细胞渐尖或毛状,各级分枝细胞大小基本相同,圆柱形,宽约为6~8 μm,长约为10~12 μm.基细胞发育为匍匐系统,首先产生匍匐枝,由它产生假根.随生长,直立系统下部的细胞产生次生假根,成熟的优美胶毛藻外观近球形,与野生胶毛藻的形态相似.(2)羽枝竹枝藻游动孢子产生于母细胞,游动孢子体积较大,直径约为30 μm左右,顶端具4条等长鞭毛.游动孢子从母细胞内释放后,固定在基质上萌发,萌发类型亦为直立式,顶端细胞发育为直立系统,其直立系统为分枝丝状体,主枝粗壮,细胞圆柱形,长约为50~60 μm,宽约为48~50 μm,内有多个蛋白核;侧枝细胞为长圆形,长约为40~50 μm,宽约为17~19 μm,分枝顶端的细胞尖细或为毛状.基细胞发育为假根和匍匐枝.当藻体成熟时,直立系统下部的细胞产生次生假根.
推荐文章
双季铵盐对两种赤潮藻的去除研究
双季铵盐
球形棕囊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赤潮
两种沉水植物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化感效应
伊乐藻
篦齿眼子菜
斜生栅藻
化感效应
两种赤潮藻对SD和SMX的耐受性研究
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
球形棕囊藻
东海原甲藻
耐受性
两种并条胶辊轴承的应用对比
轴承
结构
耐磨性
散热性
密封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种胶毛藻科植物的培养研究
来源期刊 西北植物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胶毛藻科 羽枝竹枝藻 优美胶毛藻 藻类培养
年,卷(期) 2008,(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17-2225
页数 9页 分类号 Q813.1
字数 53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4025.2008.11.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全喜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21 1960 21.0 34.0
2 曹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83 423 12.0 17.0
3 祖国辉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 4 1.0 2.0
4 包文美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8 133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胶毛藻科
羽枝竹枝藻
优美胶毛藻
藻类培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北植物学报
月刊
1000-4025
61-1091/Q
大16开
陕西省杨陵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2-73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3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45271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