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宋时期宋仁宗嘉佑元年(1057),四川眉州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让他的两个儿子参加第二年举行的全国科举考试.苏洵和当时的文坛盟主、官居翰林院学士的欧阳修熟识,欧阳修十分赞赏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认为可以和西汉的贾谊、刘向媲美,并向朝廷推荐.苏洵通过向欧阳修投献文章结识京都名士,并向他们推荐自己的两个儿子.第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联袂登榜,名噪一时.苏轼所作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赞誉,他给好友梅尧臣写信:"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30年后,苏轼果然不负所望,果然成了文坛领袖. 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苏轼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贤良方正的直言极谏科,从此步入仕途.他出任地方官,曾任大理评事、风翔府签判、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等职,凤翔大旱,他曾祈雨;徐州黄河泛滥,他组织人抗洪,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苏辙也参加了这次制科考试,本来他当时染病,不能参考,幸而宰相韩琦知道了这件事,怜其才,奏请宋仁宗将制科考试推迟二十日,让他赶上,与兄苏轼同试制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