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BV D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HBV的可能机制.方法 从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获取HBV颗粒,以包括32P-dCTP在内的脱氧核酸作为底物,加入不同药物浓度的反应液,氧化苦参碱的浓度分别为1000 μg/ml、800 μg/ml、600 μg/ml、400 μg/ml和200 μg/ml,阿德福韦酯的浓度分别为100 μg/ml、80 μg/ml、60 μg/ml、40 μg/ml和20 μg/ml,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复管.于37℃孵育过夜,蛋白酶K消化后每管取35 μl反应液点样于DE 81滤膜上,用液体闪烁测量仪测量掺入HBV DNA正链中的32P-dCTP的放射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后,HBV DNA聚合酶活性维持在103%~107%;不同浓度的阿德福韦酯作用后,HBV DNA聚合酶活性维持在91%~102%之间.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对HBV DNA聚合酶活性无直接抑制作用.
推荐文章
HPLC检测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苦参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衍生物的生物转化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氧化苦参碱
生物转化
抗肿瘤
天然产物
治带片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HPLC法测定
治带片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高效液相色谱
HPLC同时测定当归苦参丸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当归苦参丸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HPLC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氧化苦参碱对HBV DNA聚合酶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肝炎病毒,乙型 DNA聚合酶 氧化苦参碱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
字数 324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674-2397.2008.02.00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6)
共引文献  (181)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炎病毒,乙型
DNA聚合酶
氧化苦参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双月刊
1674-2397
11-5673/R
杭州市庆春路79号浙医一院内
200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0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4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