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上干旱胁迫的危害,本实验为旱作农业寻找合理的地膜覆盖方式,有效发挥地膜覆盖的抗旱作用.通过覆膜穴播与膜际条播方式种植大豆,以不覆膜种植为对照,比较两种覆膜方式对于大豆生长发育、抗旱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上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20.8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16%、150.00%及20.43%;行间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16.9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2.68%、141.76%及16.98%.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抗旱性能等显著地高于不覆膜种植,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并且两种覆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推荐文章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大豆
水分胁迫
覆膜方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膜上覆土及分期播种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马铃薯
膜上覆土
分期播种
品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旱作大豆
种植方式
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豆 覆膜 生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1-254,266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65.1
字数 355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聚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193 3396 35.0 48.0
2 孙继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56 510 12.0 20.0
3 王志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80 1165 19.0 32.0
4 吕小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2 7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311)
二级引证文献  (283)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13)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3(2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4(2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5(4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0)
2016(4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7(5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7)
2018(4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0)
2019(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5)
2020(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
覆膜
生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053
相关基金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Neimenggu Province
官方网址:http://www.btsti.com/policy/district/2005-1-27/20051271058235030.htm
项目类型: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