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白水江保护区位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地带,自然生态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显著,不论是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方面,还是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有性方面都是位居全国前列的,被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植被、植物区系、珍稀植物、资源植物、竹类等植物学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摸清本底资源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资源植物应用、深加工、育苗等方面研究不足,社区居民缺乏发展经济的技术支撑,保护区从事研究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发展应用型研究,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是科技兴林改善群众生活的必然选择;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是促进保护区植物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荐文章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人口-资源承载力研究
自然保护区
贫困
承载力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特点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土壤纤毛虫
群落特点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面积、气候、边界限制的解释
物种丰富度
气候
边界限制
面积
垂直格局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的垂直分布及其保护
珍稀植物
垂直分布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进展——为庆祝白水江保护局建局30周年而作
来源期刊 甘肃林业科技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白水江保护区 植物研究 进展 发展对策
年,卷(期) 200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52
页数 6页 分类号 Q949
字数 580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0960.2008.04.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华梨 17 74 6.0 8.0
2 王建宏 19 64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白水江保护区
植物研究
进展
发展对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甘肃林业科技
季刊
1006-0960
62-1059/S
16开
甘肃省兰州市段家滩698号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18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