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的长安,每到秋夜朗月高悬的时候,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就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是古时长安的秋夜一景,所以唐人李白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然而,人们多有疑问:何谓捣衣?捣衣是否即洗衣?如若是,那么为何古时的人们要在秋夜里集体洗衣呢? 其实,捣衣并不是指在水边用棒槌洗衣服,它只是古代妇女缝制衣服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古代的女子将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这一过程,叫做捣衣. 可是织好的布帛为何要经过"捣"的工序呢?原来,织成后的布帛,是一种生绢,其中含有难溶于水的丝胶成分,使得生丝或坯绸显得粗糙、僵硬,这就需要用木棒捣软.而"捣"的过程又可分为两步:其一是将布帛浸泡于水中,在浸泡的过程中用木棒反复捶捣,使丝帛中的丝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之后再反复清洗,使得布帛中致硬的丝胶成分减少.因而捣衣多在河滨和庭院里进行.其二,由于太阳的暴晒,干后的布帛常常粗糙且多皱褶,因此在裁剪、缝制前必须捶捣,使它平整柔软. 而所谓"捣",起先像舂米一样,拿杵捣.《字林》注"捣":"直舂曰捣."明代学者杨慎在他的《丹铅录》中曾说:"古人捣衣,使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