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改良喙突人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喙突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A组在喙突尖向内下2 cm处绝缘针垂直于皮肤进入,B组取腋动脉上方搏动最强处进针.将神经刺激仪设置为电流1 mA、频率2 Hz.当电流减小到0.3 mA时仍可见到正中、尺、桡神经任一神经支配区肌肉颤搐时,固定刺激针,回吸无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比较两组的人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感觉及运动阻滞的成功率及时间.结果 A组人针深度明显深于B组(P<0.05).A组止血带痛发生率明显短于B组(P<0.05).A组中正中、桡、肌皮、腋、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桡、肌皮、腋神经感觉达到完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A组运动完全阻滞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达到最大运动阻滞的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喙突人路法臂丛操作简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改良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来源期刊 临床麻醉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喙突 臂丛神经阻滞 周围神经刺激仪
年,卷(期) 2008,(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4-30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286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文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178 813 14.0 17.0
2 岳子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42 262 9.0 13.0
3 宋春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28 153 7.0 11.0
4 殷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1 1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87)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3(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9(1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20(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喙突
臂丛神经阻滞
周围神经刺激仪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麻醉学杂志
月刊
1004-5805
32-1211/R
大16开
南京市紫竹林3号
28-35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69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931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