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依据三峡工程地下电站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三峡枢纽运用70年间,地下电站前及引水渠的流速流态和泥沙淤积状况.分析认为,造成地下电站前流态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与大坝相连的偏岩子山体被部分挖除,使地下电站和右电厂之间形成连通道,从地下电站引水渠和连通道进入地下电站的两股水流在电站前交汇并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枢纽运用年限的增加,坝前泥沙淤积量增大,通过连通道的水流流量逐渐加大,使电站引水渠内水流的回流强度和表面行近流速进一步增强,因而增大发电水头损失.因此,建议在枢纽运用初期,修建连通道隔流堤,使汛期地下电站引水由正向和侧向混合进流变为单一、平顺的正向进流,以减少电站水头损失,提高机组发电效益.
推荐文章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岩锚梁混凝土防裂措施
三峡工程
地下电站
岩锚梁
混凝土防裂措施
三峡工程运行后对洞庭湖湿地的影响
长江
三峡工程
洞庭湖
江湖关系
泥沙淤积
水位波动
水质
植被演替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引水区泥沙冲淤变化研究
三峡工程
地下电站
泥沙冲淤
排沙效果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
泥沙
淤积
挟沙力
平衡比降
三峡水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前流速流态和泥沙淤积对电站运行的影响分析
来源期刊 水利水电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三峡水利枢纽 地下电站 流速流态 泥沙淤积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水力发电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4-57
页数 4页 分类号 TV737(263)
字数 32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0860.2008.02.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炜 长江科学院河流所 15 122 5.0 11.0
2 黄建成 长江科学院河流所 15 10 2.0 2.0
3 张玉琴 长江科学院河流所 3 28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峡水利枢纽
地下电站
流速流态
泥沙淤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利水电技术
月刊
1000-0860
11-1757/TV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
2-426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29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496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