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北板蓝根(Radix Isatidis)和南板蓝根(Rhi-zoma et Radix Baphicacanthis)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板蓝根的药理活性、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质控指标、活性部分的化学成分在三方面容.方法 (1)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南、北板蓝根各极性部位提取物对金葡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比较两种板蓝根不同极性部位的抑菌强度,并用琼脂稀释法确定其活性最强部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采用水煮醇沉法和系统溶剂法分别以南、北板蓝根进行提取,以抑菌活性作为药效指标,衡量上述两种提取方法的优劣,并对适合两种板蓝根制剂生产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质控指标进行探讨;(3)将南、北板蓝根分别以系统溶剂法提取,对活性部位提取物反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方法及现代分析技术(MS,1HNMR、13CNMR)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 (1)南、北板蓝根均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北板蓝根的活性成分集中在极性中高等部位而南板蓝根的活性成分则分散在各个极性部位.二者活性最强部位均为乙酸乙酯的甲醇萃取部位第8组分,南、北板蓝根;该组分对金色葡萄菌的MIC分别为0.125 mg/mL和0.25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25 mg/mL和1 mg.mL.(2)经水煮醇沉法提取处理的两种板蓝根药材效明显低于系统溶剂法处理的结果,系统溶剂法可以富集活性成分,提高药效.单一活性不适于作质控指标.(3)从南板蓝根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首次从南板蓝根中得到,也是首次从爵床科马蓝属植物中得到.首次在南板蓝根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4)从北板蓝根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首次从北板蓝根中得到,也是首次从十字花科菘蓝中得到.结论 南、北板蓝根在各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必须深入研究以区别对待,合理应用.
推荐文章
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研究
野生
栽培
南板蓝根
形态
组织结构
南、北板蓝根中腺苷和(R,S)-告依春含量比较与临床意义
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
腺苷
(R,S)-告依春
复方南板蓝根片的薄层色谱鉴别
复方南板蓝根片
南板蓝根
紫花地丁
蒲公英
TLC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南、北板蓝根的药学基础研究(摘要)
来源期刊 昆明医学院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板蓝根 北板蓝根 南板蓝根 抑菌活性 提取工艺 质量控制 化学成分
年,卷(期) 200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生论文摘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8
页数 1页 分类号 R28
字数 100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08.01.05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邹澄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 45 358 11.0 16.0
2 张荣平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 78 761 15.0 23.0
3 吴煜秋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 7 79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板蓝根
北板蓝根
南板蓝根
抑菌活性
提取工艺
质量控制
化学成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月刊
2095-610x
53-1221/R
大16开
昆明市呈贡新城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64-82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36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3089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