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正方形和传统垄作栽培模式下不同群体密度的产量表现及相关的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正方形最佳田间密度为15.32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2 585.70 kg·hm-2;垄上双行栽培最佳密度为19.9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3 159.35 kg·hm-2;垄上双行最高产量高于正方彤栽培;单株产量的有效株行距为62.43 cm×62.43 cm,与传统垄作垄距65~70 cm是接近的,说明对于繁茂型晚熟大豆品种而言,传统的65~70cm垄作模式仍然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栽培技术模式.7月中旬以后旱情导致LAI在R4期下降;在R4和R6期,25.0~44.4株·m-2不同密度问的LAI,传统垄作高于正方形模式,在分枝期(Ve)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同期根冠比相对最高,表明前期是根系发育优先期;在R6期从5.9~366株·m-2密度范围内,传统垄作栽培模式单株干物质积累值显著高于正方形栽培模式;与平作为特点的正方形栽培相比,传统垄作模式有利于根系发育.
推荐文章
大豆植株性状相关性与产量回归分析
大豆
植株性状
相关性
产量回归
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小麦
产量相关性状
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
QTL
利用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大豆
产量
QTL定位
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群体配置对大豆品种黑农51产量和相关性状发育作用的初步分析
来源期刊 黑龙江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大豆 群体配置 正方形栽培 传统垄作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育种栽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37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65.1
字数 37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2767.2008.05.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钟鹏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48 344 11.0 17.0
2 林蔚刚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22 186 9.0 13.0
3 吴俊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49 397 13.0 17.0
4 董德健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9 6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75)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
群体配置
正方形栽培
传统垄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黑龙江农业科学
月刊
1002-2767
23-1204/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61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33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31227
相关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英文译名: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官方网址:http://gongguan.jhgl.org/
项目类型:重大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