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分析和探讨离散型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参数取值问题,为应用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准确有效预测艾滋病疫情提供参考.①介绍了离散型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方法,由公式引出模型中所需要的相关参数,包括初始时刻人口数、新增加的易感人群的人数、感染率、自然死亡率、平均潜伏期、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艾滋病患者的转移率、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等.②对各个参数取值可能的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如初始时刻人口数是模型的初始值,是进行艾滋病流行情况研究的基础,相关资料主要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哨点监测等获得,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合理估算;新增加的易感人群的人数可通过人口普查、人口专项调查等资料获得,也可以假设每年的易感人群按原始的易感人群人数的一定比例或一定值增加计算得到;感染率则依赖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人群的情况、单位时间内易感者个体与艾滋病感染者个体一次性接触被感染的概率、感染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等.
推荐文章
HIV传播的人群生态动力学模型
HIV传播
艾滋病
非线性
摄动
离散型整星隔振系统的动力学参数设计
卫星
整星隔振
参数设计
振动试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艾滋病
母婴传播
防治资源
投入
影响因素
艾滋病病毒母乳传播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病毒感染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母乳传播
影响因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离散型艾滋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参数取值的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艾滋病 动力学模型 参数值 医学工程学
年,卷(期) 2008,(13)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85-248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56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13.05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卫东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136 735 14.0 20.0
2 郗园林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119 673 13.0 20.0
3 张梅喜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34 302 10.0 15.0
4 胡东生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49 444 12.0 17.0
5 赵飞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30 152 7.0 11.0
6 党如波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4 78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
共引文献  (165)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艾滋病
动力学模型
参数值
医学工程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