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对于脑保护装置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过程中是否有助于减少神经并发症还没有定论.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过程中应用脑保护装置减少神经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同期对照分析,2005-06/2007-01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对象:应用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74例,应用脑保护装置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50~79岁,平均66.4岁.未应用脑保护装置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52~83岁,平均69.2岁.方法:根据颈动脉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选择脑保护装置的大小.在路径图下将导丝送至狭窄远端,释放脑保护装置.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在透视下将支架释放于合适位置.常规造影证实狭窄解除后回收脑保护装置.主要观察指标:①支架置入操作特点.②围手术期与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频数.结果:①7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76枚支架.共使用脑保护装置21枚,其中Angioguard 8枚,Filterwire 13枚.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20次(37.7%),均后扩;3例(5.6%)在支架释放后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6次(28.5%),均后扩.2例(9.5%)在支架释放后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2例(9.5%)血管痉挛.②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1例(4.7%)发生脑梗死;随访期1例(4.7%)发生脑梗死,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4例(7.5%)脑梗死,随访期发生5例(9.4%)脑梗死.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组病例统计结果显示,脑保护装置的应用未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文章
30例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分析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MoMa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治疗结果
MoMa脑保护装置
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
脑保护装置
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狭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置入过程中的有效性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保护装置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
年,卷(期) 2008,(2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17-422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48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2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焦德让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 17 82 5.0 8.0
2 常斌鸽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 7 36 4.0 6.0
3 薛德友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 5 22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保护装置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