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人体行走时产生不同的撞击地面的方式往往影响着人体的震荡吸收,而震荡吸收能力与人体日常步行中的许多损伤有关.目的:比较不同舞姿的老年交谊舞练习者在正常步行中的撞击震荡吸收能力.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对象:选择北京体育大学家属区中老年交谊舞练习者14名,其中7名由专业社交舞教师评价为跳舞平稳的受试者作为平稳组,另7名明显不平稳者作为不平稳组.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有可比性.方法:将丹麦生产BK4393 uni-gain微型加速计固定在胫骨结节下 3 cm及额骨中线上,测试受试者正常步行时的冲击加速度,并计算胫骨和头部间的振荡吸收.同步进行常速摄像机定点拍摄,得到步态相关的运动学参数.主要观察指标:正常行走时相关肢体步态运动学参数,以及胫骨、头部加速度峰值和振荡缓冲能力.结果:①运动学参数:正常行走时不平稳组受试者膝最大屈曲角、踝最大背屈角、踝背屈角大于平稳组(P < 0.05).②振荡吸收结果:起步相时,两组胫骨冲击加速度比较差异不明显(P > 0.05),平稳组头部冲击加速度低于不平稳组(P < 0.05),平稳组胫骨和头部间的振荡吸收明显多于不平稳组(P =0.007)结论:采用合理的平稳型舞姿将有利于提高交谊舞练习者的整体震荡吸收能力和改善踝关节背屈控制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
推荐文章
交谊舞的美学内容及审美教育
交谊舞
美学
审美教育
音乐
脊柱牵引的生物力学分析初步
脊柱牵引
生物力学
空心投篮抛物线的生物力学分析
空心投篮
抛射运动
抛物线
下降阶段
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短跑
着地缓冲
生物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舞姿老年交谊舞练习者自然行走时震荡吸收能力的生物力学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交谊舞 震荡吸收 行走 踝关节
年,卷(期) 2008,(7)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分析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90-139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87
字数 116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8.07.04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卉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61 920 16.0 29.0
2 刘学贞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43 882 18.0 28.0
3 刘卫国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9 172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交谊舞
震荡吸收
行走
踝关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8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