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以陪都重庆文学为核心构成。陪都重庆文学在宣传性与艺术性这两大战时审美诉求之间进行着现实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从抗战前期文学审美的正面性与纪实性,转向抗战后期文学审美的真实性与史诗性。正是在这一陪都重庆文学审美特征嬗变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导倾向,而且显露出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现代方向。
推荐文章
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交互性
电子媒介
陌生化
苗族民居"半边楼"的审美特征浅析
文化
民居
半边楼
审美特征
探索雕塑艺术中的审美特征
雕塑艺术
雕塑审美
审美特征
杨万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
杨万里
诗歌语言
审美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试论陪都重庆文学的审美特征嬗变
来源期刊 抗战文化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重庆文学 陪都 审美特征 嬗变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9-230
页数 12页 分类号 I206.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73 105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抗战文学
重庆文学
陪都
审美特征
嬗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抗战文化研究
年刊
16开
200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94
总下载数(次)
33869
总被引数(次)
30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