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随着边坡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和诱发因素的不同,反倾岩体的主控变形破坏模式都会发生改变.金沙江龙蟠边坡岩体主要为反倾向千板岩和砂岩互层状结构,坡脚河床深厚覆盖层构成了边坡的软弱支座.本文运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大型反倾库岸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变形演化过程,并基于反倾岩体变形的时效性观点,引入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在不同阶段的剪切屈服区扩展情况及相应的稳定性状态.结论表明龙蟠边坡变形岩体是重力弯曲蠕变为主导的成因机制,并归纳提出了软基效应和互层效应共同作用下的大规模反倾岩体的累进性剪切破坏模式,俗称"龙蟠模式".
推荐文章
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
反倾岩体
变形机制
解析法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稳定性评价
反倾软硬互层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及破坏机制研究
软硬互层
倾倒变形
影响因素
离散元
破坏机制
桥基岸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岸坡
底摩擦试验
相似原理
变形破坏机制
煤岩两体模型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两体模型
弹性岩石
弹性-应变软化煤体
相互作用
剪切带
全程应力-应变曲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型反倾库岸岩体变形过程及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来源期刊 工程地质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反倾岩体 变形过程 累进性剪切破坏 离散单元法 强度折减法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6-482
页数 7页 分类号 P642
字数 36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9665.2009.04.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胡瑞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9 3337 36.0 53.0
2 谭儒蛟 18 186 8.0 13.0
3 刘国权 6 21 2.0 4.0
4 杨旭朝 4 26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1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反倾岩体
变形过程
累进性剪切破坏
离散单元法
强度折减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程地质学报
双月刊
1004-9665
11-3249/P
大16开
北京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2-296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5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78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