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牡丹江地区玉米的主要种质类群是桦甸红骨群、红玉米群、其他地方种质群、Lancaster群、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温带种质新优势群、外引系及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新优势群等.早熟区主要杂优模式是"桦甸红骨群×红玉米群"、"桦甸红骨群×其他地方种质群"、"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中早熟品种的杂优模式是"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中晚熟选育品种以"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模式为主,但有"温带种质优势群×温带传统种质优势群"模式的加入.晚熟品种的杂优模式"Lancaster群×非Lancaster群"模式正在被"外引系及含热带、亚热带种质优势群×温带种质新优势群"模式取代.
推荐文章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主要玉米种质资源和杂优模式
牡丹江地区
玉米种质
杂优模式
牡丹江地区夏季旱涝特征及前兆信号初探
夏季旱涝
前兆信号
La Nina效应
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
北上台风
牡丹江地区
汛期降水
气候特征
牡丹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气温变化
年、季变化
年代际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牡丹江地区玉米的亲本优势类群及杂优模式
来源期刊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牡丹江地区 主载品种 种质优势类群 杂优模式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生命科学与地理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TP4
字数 21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6180.2009.04.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白艳凤 29 100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2)
共引文献  (201)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牡丹江地区
主载品种
种质优势类群
杂优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
1003-6180
23-1289/N
16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文化街191号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86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673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