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呼兰河传》发表于1942年,正值萧红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并与同到香港的端木蕻良分居的时候。而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动乱的观实、家庭的散败,都积压在萧红的心上,使她产生了难以排解的无家可归的悲凉感,从而迫使她从苍凉的现实转向回忆故乡、童年,在回忆中找寻人生的一点温情。
推荐文章
浅析《呼兰河传》空间叙事技巧
《呼兰河传》
空间
叙事技巧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叙述模式
《呼兰河传》
叙述模式
散文化
从《呼兰河传》透视东北乡镇传统民居形态
呼兰河传
萧红
东北
传统民居
混沌凄苦人生的艺术再现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萧红
中国社会
文化思考
艺术思维
现代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童心烛照下的《呼兰河传》
来源期刊 写作:高级版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呼兰河传》 童心 端木蕻良 抗日战争 萧红 回忆 悲凉 故乡
年,卷(期) xz_200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15
页数 2页 分类号 I207.4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艳 武汉大学文学院 576 4037 25.0 3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呼兰河传》
童心
端木蕻良
抗日战争
萧红
回忆
悲凉
故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写作
双月刊
1002-7343
42-1088/H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38-6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10
总下载数(次)
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