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而氨是含氮有机物超临界水氧化的中间产物.文章使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氨在超临界水中氧化构成的平衡体系.采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和最小自由能法计算了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平衡组成.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氨在超临界水中可以被完全氧化;其中大部分的氨转化成了氮气,只产生少量的NO和NO2,没有N2O的生成.提高温度和过氧量可以增加NOx的平衡产量,但NOx的选择性最高不超过2%.比较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和前人实验结果发现,N2O只是氨在超临界水中氧化的中间产物.氨在超临界水中的降解效果主要受动力学因素影响.
推荐文章
TNT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动力学
物理化学
超临界水氧化
TNT废水
动力学
超临界CO2 与金属铀表面钝化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超临界CO2
钝化反应
热力学计算
中低温超临界CO2及其混合工质布雷顿循环热力学分析
中低温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合工质
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热力学性质
氧化锌工艺浸取过程氧化锌-氨-碳酸氢铵-水体系热力学分析
氧化锌
热力学
平衡
锌氨配合物
溶解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氨在超临界水中氧化的平衡热力学研究
来源期刊 化学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超临界水氧化 热力学分析
年,卷(期) 2009,(7) 所属期刊栏目 化工热力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46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015
字数 43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9954.2009.07.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树众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79 1184 18.0 32.0
2 张钦明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3 250 8.0 13.0
3 胡昕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4 78 2.0 4.0
4 徐东海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3 114 6.0 10.0
5 公彦猛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101 6.0 10.0
6 陈崇明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4 16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超临界水氧化
热力学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程
月刊
1005-9954
61-1136/TQ
大16开
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化学工程》编辑部
52-52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0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7049
相关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863.org.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技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