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视年龄、平均长度与深度关系,认为滨北地区退火带深度为1 000~2 000 m,对应古地温为70~125℃,退火带之内的平均古地温梯度应为5.5℃/100m.单颗粒年龄分析表明,在20~30 Ma和40~50 Ma经历过2次明显的冷却过程,最高古地温出现在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之后开始降温,利用封闭径迹长度分布正演模拟模型(扇形模型),结合古剥蚀史和古热流史对古热史进行模拟,认为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5.5~5.7℃/100m,第三纪以来逐渐降低,到晚第三纪达到3.2~3.7℃/100m.滨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达到最高峰.早第三系之后的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推荐文章
西藏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新第三纪构造热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构造
冷却隆升
热历史
裂变径迹
冈底斯地块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川东北
中生代
新生代
热历史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剥蚀量
气藏形成
裂变径迹法在洪水河金矿化时代研究中的应用
裂变径迹定年
裂变径迹
金矿床
成矿时代
热历史
东昆仑
东昆仑埃坑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构造活动
岩石隆升
东昆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滨北地区热史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滨北地区 热演化史 白垩纪末期
年,卷(期) 2009,(3)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科技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8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122
字数 45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4107.2009.03.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继玉 大庆石油学院电子科学学院 9 113 4.0 9.0
2 王剑峰 8 19 3.0 4.0
3 范秀杰 5 8 2.0 2.0
4 姜艳春 3 18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47)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82)
二级引证文献  (20)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滨北地区
热演化史
白垩纪末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双月刊
2095-4107
23-1582/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14-90
197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8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18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