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探讨了更新世环境变迁和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第四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更新世末期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北方大部分地方不适宜于喜温暖的黍、粟等作物生长,但其东南边缘温暖地带的一些细石器地点已进入采集农业阶段,可能成为后来黍作和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分析了全新世早期北方环境变迁与旱作农业的产生。介绍了麦克尼什农业起源的3种模式和中国的3个文化地带。3个模式分别为初级模式、次级模式和三级模式。石兴邦认为这3个起源模式与中国的3个文化带,即黄河流域、淮河中介生态带和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界生态带的情况是大体相若的。全新世早期(大约12~8kaBP)为不稳定升温期,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沟谷、山前坡地和台地,秦岭山地的河谷阶地,淮河上游山地和平原,山东丘陵南部的河谷和台地即有黄土分布,又相对温暖湿润,森林草原交错分布,植物资源丰富,处于北方细石器工艺和南方琢制石器工艺的交汇地带,有可能率先开始粟作农业;全新世早期末段或中期,从青海东部经甘肃中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至辽宁中西部的沙性黄土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可能成为黍作农业最重要的起源地带。
推荐文章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
农业起源
旱作农业
起源地带
中国北方VA菌根真菌资源
中国北方
VA菌根真菌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北方栽培大麻的起源
栽培大麻起源
植物遗存
考古发掘
历史文献
中国北方气候干湿变化及干旱演变特征
北方地区
气候干湿区
干湿变化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英文)
来源期刊 亚洲农业研究:英文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农业起源 旱作农业 起源地带
年,卷(期) 2009,(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6
页数 4页 分类号 S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苏海洋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46 114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农业起源
旱作农业
起源地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亚洲农业研究:英文版
月刊
1943-9903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
出版文献量(篇)
3331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