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对比分析、诊断和数值计算的方法,运用NCEP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07年6月19~20日发生在淮河干流及其以北地区一次特殊的降水过程(入梅期首场强降雨)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该年梅雨期降水和首场降水的特点及原因:梅雨期雨带位置偏北(位于淮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并且在115°E的中部地区降雨量最大;入梅后的降雨首先产生在淮河干流上游的湖北、河南南部地区,随后雨区迅速北跳至淮河以北的山东南部地区.分析表明,在临近35°N和115°E区域,梅雨锋强烈,冷暖空气汇集,加之充沛的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耦合所激发的上升运动,共同导致了115°E的中部地区产生强烈降水和汛期的雨带偏北;19~20日淮河及其以北地区阻塞形势迅速调整,其后所产生的500 hPa横槽对于首场强降水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低层涡旋系统沿着锋生带,在槽前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致使雨带北跳.(2)首场降雨主要由横槽和切变线及其所引发的涡旋共同产生.高空横槽提供了较为活跃的冷空气,这种横槽形式在典型的梅雨期尚不多见,但亦值得关注.锋区和低层水汽叠加较好.上升运动的持续增强,使得不断有强降水时段出现并最终导致强降水产生.(3)该年入梅前后存在比较明显的气象信号变化(包括夏季风、副高脊线、阻塞、环流形势等),入梅期实质上是中高纬大气环流由非梅雨期特征向梅雨期特征的调整和过渡期.(4)在切变线诱生出低涡的过程中,动力作用比热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低涡生成后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一时期虽属梅雨起步阶段,未完全呈现典型梅雨暴雨的特征,但中尺度云团、雨团仍十分活跃.
推荐文章
2007年淮河强降水时期低频环流特征
淮河降水
低频振荡
环流特征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拉格朗日轨迹
陆面过程对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数值预报的影响分析
夏季降水
陆面过程
GRAPES模式
中小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启动
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
气候学
环流分型
REOF
淮河流域
暴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7年入梅期由横槽与低涡切变引发淮河流域强降水的诊断研究
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入梅 横槽 低涡切变
年,卷(期) 2009,(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48-1164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426
字数 1274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7)
共引文献  (579)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239)
二级引证文献  (94)
193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3(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5(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6(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7(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8(1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20(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淮河流域
入梅
横槽
低涡切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气科学
双月刊
1006-9895
11-1768/O4
16开
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北京9804信箱)
2-823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3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931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