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氨基酸盐的CO_2复合吸收剂,采用膜接触器-复合溶液耦合技术研究了吸收CO_2的性能,并与单一氨基酸盐溶液吸收性能进行了比较,讨论了气液流速等因素对气液出口CO_2浓度、捕集效率和总传质系数的影响,开发了一个阻力层模型预测膜接触器的总传质系数.结果表明:复合溶液的性能明显好于单一氨基酸盐溶液;与单一溶液比较,使用复合溶液,气相出口CO_2浓度较低,液相出口CO_2浓度较高,捕集效率也较高;复合溶液的总传质系数明显高于单一溶液.可以证实,在膜吸收过程中氨基酸盐基复合溶液是一高效的CO_2吸收剂.模型的预测值符合实验值.
推荐文章
CO_2分离捕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CO_2
分离
捕集
提高油田采收率
水合物分离
膜吸收
电厂烟气CO_2胺法捕集工艺模拟优化
二氧化碳捕集
电厂烟气
MEA
工艺模拟
膜接触器分离气体研究进展
接触器
气体分离
设计
CO2去除
单乙醇胺法捕集烟气CO2过程中腐蚀及对策
烟气
CO2
单乙醇胺
腐蚀
缓蚀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膜接触器-复合有机胺溶液捕集CO_2
来源期刊 燃料化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甘氨酸盐 一乙醇胺 复合溶液 膜接触器 CO_2捕集 模型
年,卷(期) 2009,(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0-746
页数 7页 分类号 TQ028.17
字数 10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2409.2009.06.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敏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6 415 11.0 16.0
2 张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7 251 9.0 13.0
3 陆建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5 249 8.0 12.0
4 嵇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69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甘氨酸盐
一乙醇胺
复合溶液
膜接触器
CO_2捕集
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燃料化学学报
月刊
0253-2409
14-1140/TQ
大16开
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太原165信箱)
22-50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0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213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