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由新型的阳离子疏水单体二甲基十四烷基(3-丙烯酰胺基丙基)溴化铵(DTAB)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成了阳离子型疏水缔合共聚物P(DTAB-co-AM),研究了该共聚物与蠕虫状胶束自组装后的协同增黏效应,及改变疏水单体含量对自组装体系黏度的调控作用.制备了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水杨酸钠和芥酸钾,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两类稳定的黏度较大的蠕虫状胶束体系.共聚物P(DTAB-co-AM)与芥酸钾,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蠕虫状胶束在疏水缔合和静电吸引双重作用下自组装可形成协同增黏的缔合体系,而与CTAC/水杨酸钠阳离子蠕虫状胶束进行自组装由于只有疏水缔合作用,增黏效果不及前者.表观黏度研究表明,随着疏水单体含量的增加,P(DTAB-co-AM)与芥酸钾/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缔合体系的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当疏水单体含量为0.15 mol%时,缔合体系黏度达到极大值;当疏水单体含量为0.3 mol%时,缔合体系黏度反而低于与阳离子蠕虫状胶束缔合后的黏度.对于共聚物与CTAC/水杨酸钠蠕虫状胶束缔合体系,随着疏水单体含量增加,由于疏水缔合作用与静电排斥作用的相互抵消,致使体系黏度有所下降.由此说明改变疏水单体含量可以达到调控自组装体系黏度的目的.
推荐文章
芥酸钾/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蠕虫状胶束的黏度行为
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表观黏度
疏水缔合聚丙烯酸与蠕虫状胶束的协同作用
疏水缔合聚丙烯酸
蠕虫状胶束
流变性
表观粘度
耗散颗粒动力学分子模拟
均方根末端距
分子自组装对缔合压裂液黏度“回复”的机理分析
水基压裂液
黏度“回复”
超分子结构
分子自组装
机理研究
纳米ZnO对CTAC蠕虫状胶束流变性能的影响
清洁压裂液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纳米材料
拟交联
线性黏弹性
流变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疏水缔合和静电作用调控P(DTAB-co-AM)与蠕虫状胶束自组装网络
来源期刊 高分子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疏水缔合 协同增黏 蠕虫状胶束 自组装
年,卷(期) 2009,(9)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885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304.2009.09.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文辉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0 717 15.0 21.0
2 张旭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18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疏水缔合
协同增黏
蠕虫状胶束
自组装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分子学报
月刊
1000-3304
11-1857/O6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北一街2号(北京2709信箱)
2-498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55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4767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