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F"型输导系统主要由生长逆断层和侧向展布的砂体构成,砂体位于逆断层的上盘,紧靠断层发育;生长逆断层是主要的输导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F"型输导系统及"F"型运移模式是柴西南区生长逆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成藏的主要通道和运移方式.
推荐文章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揭示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锆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期次
发生时间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地震相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
新近纪
地震相
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地质
色度
沉积环境演化
柴达木盆地始新统沟鞭藻及其油源意义
沟鞭藻
烃源岩
下干柴沟组
始新统
柴达木盆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同沉积逆断层控制下的输导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来源期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生长逆断层 "F"型输导系统 运移模式 柴达木盆地
年,卷(期) 2009,(2)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与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8
页数 5页 分类号 TE122.1+2
字数 33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064X.2009.0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雪峰 10 17 2.0 3.0
2 张延华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
共引文献  (12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67)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长逆断层
"F"型输导系统
运移模式
柴达木盆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3-064X
61-1435/TE
大16开
西安市南郊电子二路18号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67
总下载数(次)
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