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推荐文章
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
针刺镇痛
脂肪条带结构
后三里
三阴交
经络环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针刺
中风并发症
留针时间
肩痛
皮内针不同留针时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皮内针
留针时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对小鼠基础痛阈的调制作用
多巴胺D3受体
基础痛阈
基因敲除小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刺"后三里"穴不同留针时间对小鼠甩尾痛阈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针灸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针灸效应 足三里 留针 痛阈 针刺镇痛
年,卷(期) 2009,(8) 所属期刊栏目 机制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3-654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齐峰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21 110 7.0 9.0
2 孙娜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14 65 4.0 7.0
3 武淑娟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6 21 2.0 4.0
4 马树祥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32 262 10.0 15.0
5 崔建美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21 166 7.0 12.0
6 杨晓溪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 13 62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3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59)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刺疗法
针灸效应
足三里
留针
痛阈
针刺镇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针灸
月刊
0255-2930
11-2024/R
大16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2-5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027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320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