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平均孔径为1.0μm的管状多孔炭膜实验研究了炭膜微滤钛白悬浮液的过程中引入气体形成两相流的强化微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0℃、跨膜雎差0.04~0.16 MPa、料液流速0.85~1.56 m·s-1、气体流速0.29~2.02 m·S-1、悬浮液浓度0.1~1.0 g·L-1时,通入气体形成的气-液两相流可以大大强化微滤过程.两相流相对于单相流的最大稳定渗透通量可提高62%,而且达到稳定通量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实验发现,在相同操作条件下膜组件竖直放置比水平放置时稳定渗透通量增加了12%;弹状流是有利的强化流型:两相流条件下随着跨膜压差的增加,稳定通量快速增加,在压力0.11 MPa 时通量达到最大值,然后随压力增加,渗透通量缓慢下降.
推荐文章
微通道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长度
传质
超声强化多通道陶瓷膜微滤超细TiO2悬浮液
超声强化
多通道陶瓷膜
微滤
TiO2悬浮液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微通道
液-液两相流
流型
传质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进展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
传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气液两相流在炭膜微滤钛白悬浮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钛白悬浮液 炭膜 微滤 渗透通量
年,卷(期) 2009,(1)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与单元操作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38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028.8|O359.2
字数 37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3-9015.2009.0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同华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90 913 17.0 25.0
2 潘艳秋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72 378 10.0 17.0
3 王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14 60 4.0 7.0
4 李凤延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1 11 1.0 1.0
5 张威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3 2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29)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气液两相流
钛白悬浮液
炭膜
微滤
渗透通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