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建立了一个膜吸收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计算模型,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了胺类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增强因子,研究了Hatta准数Ha、气液流速、吸收剂浓度等因素对增强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评价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Ha>2,增强因子E值近似等于Ha,胺类膜吸收CO2的反应可作为拟一级快速反应处理;吸收剂浓度对增强因子的影响很大,随吸收剂浓度增大增强因子迅速增大;液速增大,增强因子也增大,但增大幅度有限;气速对增强因子几乎无影响.数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化学增强因子,预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8.7%,最大为15.5%.
推荐文章
膜基复合溶液吸收CO2过程模拟
膜气体吸收
复合溶液
交互作用
湿润性
模拟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中CO2吸收过程模拟
中空纤维膜
二氧化碳
膜吸收
模拟
膜鼓气/吸收法提溴连续吸收过程
膜鼓气
连续膜吸收
聚偏氟乙烯
中空纤维疏水膜
提溴
活性炭/水浆料中CO2吸收过程的增强
吸收
增强因子
传质
活性炭微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膜气体吸收过程中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预测
来源期刊 化学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膜接触器 复合溶液 增强因子 数学模型
年,卷(期) 2009,(10) 所属期刊栏目 吸附、吸收过程及设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3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028.17
字数 284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9954.2009.10.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连军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195 2704 26.0 42.0
2 陈敏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66 415 11.0 16.0
3 张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7 251 9.0 13.0
4 陆建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5 249 8.0 12.0
5 嵇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69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膜接触器
复合溶液
增强因子
数学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程
月刊
1005-9954
61-1136/TQ
大16开
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化学工程》编辑部
52-52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0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70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