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新医学       
摘要: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2006年与2007年引发广州大学城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病原体.方法:在3个校区采集流感样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使用A、B型流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以Ct值小于30判定为阳性,初步鉴别为流感病毒后,再用荧光PCR法进行病毒型别鉴定,并与MDCK细胞培养法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进行比较.同时用逆转录PCR法对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其同源性.结果:83份咽拭子标本中,MDCK细胞培养法的检测阳性率为47%,而荧光PCR法的检测阳性率为58%.引起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的分别是H1和H3亚型毒株.2006年与2007年广州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病毒株H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4%及99.2%~99.6%.结论:2006年和2007年广州大学城爆发流感疫情的病原体分别为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同一年内发生在大学城不同校区的流感疫情是由同一病毒株引起的.荧光PCR法检测需时短,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不仅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流感病毒,还能针对不同亚型进行分型.
推荐文章
广州大学城2017年夏季甲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分析
甲型流感
临床特征
体征
血细胞计数
2006-2007年广州市大学城流感疫情病原体分析
流感
病毒分离
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
流感测序
2002~2003年南京地区流感病毒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毒分离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禽流感病毒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6年、2007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分析——附83份咽拭子标本检测报告
来源期刊 新医学 学科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毒分离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基因测序
年,卷(期) 2009,(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3-435,45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09.07.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铁钢 63 332 9.0 13.0
2 王玉林 39 268 10.0 13.0
3 蒋力云 36 243 10.0 13.0
4 陈艺韵 19 118 6.0 10.0
5 伍业健 17 89 6.0 8.0
6 吴斯伟 1 0 0.0 0.0
7 何丽娟 14 156 8.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284)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毒分离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基因测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医学
月刊
0253-9802
44-1211/R
大16开
1969-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27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59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