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林下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森林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估算林下灌木的固碳功能,采用TOC-VT H-2000A型TOC/TON分析仪,测定了油松林下主要灌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建立了油松群落内主要灌木测树因子与其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计算了2006年和2007年,灌木层CO_2年吸存量.结果表明:5种灌木叶、茎、根和皮的平均含碳率为:41.80%~46.25%,39.24%~49.22%,39.56%~46.71%和36.65%~48.23%;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各器官的含碳率最高,栓翅卫矛(Euonymus alatus)的叶和茎,白檀 (Symplocos paniculata)的根和皮含碳率最低;不同灌木同一器官和同一灌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灌木同一器官平均含碳率差值最高达10.58%,同一灌木不同器官平均含碳率差值最高达6.47%;模拟显示:灌木器官的生物量和测树因子间的关系可用复合式、幂、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对数方程、指数方程和倒数方程来描述;残差和误差分析表明,均方差根不大于1.70,模型有效性指数均接近于1,残差系数均接近于0,灌木根、茎、叶和皮的生物量模型估计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分别为3.89%~8.58%,0.57%~6.84%,4.69%~9.09%和4.50%~7.03%.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0以上,估计精度在95%以上,建立的油松群落内主要灌木测树因子与其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较好的适用性;研究区2006~2007年,主要灌木CO_2年吸存量为10.138 Mghm~(-2).
推荐文章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辐射平衡特征研究
总辐射
反射辐射
净辐射
有效辐射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群落乔木层的碳密度
秦岭火地塘林区
油松林
含碳率
碳密度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热通量1)
秦岭
油松
土壤热通量
净辐射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
土壤呼吸
时空变异
温度
土壤体积含水率
油松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下主要灌木碳吸存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油松 灌木 含碳率 生物量模型 碳吸存
年,卷(期) 2009,(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77-6084
页数 8页 分类号 S718.5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9.11.04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9)
共引文献  (973)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82)
二级引证文献  (78)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2(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3(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4(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4(19)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7(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松
灌木
含碳率
生物量模型
碳吸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