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选择2种常见水生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构建了荇菜群落(浮叶植物群落)、黑藻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和荇菜-黑藻群落(复合群落)等3种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条件下与自然水体中藻类共培养,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藻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种群落对水体中藻类的抑制作用顺序为荇菜群落>复合群落>黑藻群落,实验结束时水体叶绿素a分别减少了63.1%、44.7%、3.3%.2)荇菜群落中蓝藻受到了较强抑制作用,其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减少了99.5%;而绿藻总藻细胞密度则比初始增加了31.6%;黑藻群落中蓝藻仍保持较高生物量,绿藻藻细胞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复合群落对蓝绿藻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蓝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下降了95.9%,绿藻藻细胞密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3)3种群落中藻类组成变化不同:荇菜群落中初始以微囊藻、色球藻等蓝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逐渐转变为以小球藻、栅藻、四角藻等绿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黑藻群落中藻类一直以微囊藻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小球藻属、栅藻属、隐藻属藻种;复合群落水体中藻类组成与荇菜群落中藻类变化相似,实验期间微囊藻数量逐渐减少,而栅藻数量逐渐升高.4)不同群落中植物生物量增加明显,荇菜和黑藻的鲜重在单种群落和复合群落中均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分别为129.8%、63.6%和108.8%、66.5%;植物生长对光照、温度、pH等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荇菜群落中水下20 cm处光衰减率与水体叶绿素a显著相关,说明荇菜的遮光作用是其产生显著抑藻作用的重要原因.
推荐文章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水生植物群落
种植水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几种观赏型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蓝绿藻类的抑制作用
沉水植物
蓝绿藻类
连续滴加
化感作用
中国水生植物群落构建与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水生植物
优化配置
功能分区
生态修复
高原湿地纳帕海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变化
高原湿地
植物群落
分布格局
变化趋势
纳帕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蓝绿藻类的抑制作用
来源期刊 生态学杂志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水生植物 荇菜 黑藻 蓝绿藻 复合群落 富营养化 抑制效应
年,卷(期) 2009,(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7-2573
页数 分类号 X5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国祥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199 4052 34.0 52.0
2 王文林 21 175 7.0 13.0
3 唐晓燕 16 178 8.0 13.0
4 汪丽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2 48 2.0 2.0
5 陈秋敏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4 116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2)
共引文献  (236)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173)
二级引证文献  (103)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2)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4(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1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1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7(1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2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1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水生植物
荇菜
黑藻
蓝绿藻
复合群落
富营养化
抑制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杂志
月刊
1000-4890
21-1148/Q
大16开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8-16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55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617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