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方法:①,上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来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