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从不同菌株、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和不同培养时间对C型魏氏梭菌在培养过程中毒素产生的影响及不同菌株的交叉保护力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株C型魏氏梭菌中.C_(59-2)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毒素最高,肉肝胃酶消化汤更有助于该菌株产生高滴度的致死性毒素,并且在35℃培养16-20 h后可产生较高滴度的致死性毒素,1μL魏氏梭菌培养物上清液即可致8/8小鼠死亡,不同菌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免疫力,这些结果为研制C型魏氏梭菌高效疫苗打下了基础.
推荐文章
麋鹿发生C型魏氏梭菌病
麋鹿
魏氏梭菌病
C型菌
3种诱饵材料对C型肉毒梭菌外毒素灭鼠效果的研究
C型肉毒梭菌外毒素
诱饵材料
高原鼠兔
牛魏氏梭菌病概述
魏氏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型魏氏梭菌外毒素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期刊 湖北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C型魏氏梭菌 培养 毒素 毒力试验
年,卷(期) 2009,(11) 所属期刊栏目 畜牧·兽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92-2794
页数 3页 分类号 S852.61~+6.3|S852.4~+4
字数 26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439-8114.2009.11.05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涤平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44 435 11.0 19.0
2 刘泽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44 264 9.0 13.0
3 杨克礼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42 220 8.0 12.0
4 伍锐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15 104 6.0 10.0
5 梁望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7 177 8.0 12.0
6 段正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34 217 7.0 13.0
7 邓均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11 42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39)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型魏氏梭菌
培养
毒素
毒力试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北农业科学
半月刊
0439-8114
42-1255/S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38-21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680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841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