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在我们明晰了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后.面对一个充满朝气、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指导性理论。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断生发出的现实意义.正一步步地引领着现实性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因此.今天重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两个维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推荐文章
浅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国家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市民社会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和谐法治建设
市民社会理论
和谐法治
民主
人权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
马克思
市民社会
社会建设
强国家 - 强社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重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维度
来源期刊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重识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理想性 现实性
年,卷(期) 2009,(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3
页数 5页 分类号 A8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欣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37 48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重识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理想性
现实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半月刊
1008-2026
13-1229/C
16开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200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4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19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