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检测对良恶性溃疡的鉴别及可疑恶变溃疡的临床随访、2次活检的辅助指导价值.方法 对58例经首次胃镜检查可疑恶性溃疡、活检病理未能确诊为胃癌的患者进行AgNOR银染法染色,并行图像分析检测后密切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72周(平均7周),所有患者均再次胃镜复查,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AgNOR.每核平均颗粒数>7.0的30例患者中有19例二次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63.3%),AgNoR每核平均颗粒数<7.0的28例患者中有5例确诊为胃癌(17.9%),两组胃癌捡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gNOR颗粒数量增多可能与胃癌关系密切,对AgNOR.每核平均颗粒数>7.0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
推荐文章
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在肿瘤免疫监测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
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T淋巴细胞
免疫学状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胃镜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定量检测在可疑恶性溃疡患者随访中的指导意义探讨
来源期刊 中国内镜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癌 诊断 AgNOR.
年,卷(期) 2009,(1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26-11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35.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2)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胃溃疡
胃癌
诊断
AgNOR.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内镜杂志
月刊
1007-1989
43-1256/R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42-142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610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7551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