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大分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可被应用于治疗学或诊断学等其他方面,但是大多数报道多限于制备蛋白质、DNA及小分子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方面,对于制备多糖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研究尚不深入.目的:制备一种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考察工艺条件片对其粒径及紫外吸收光谱进行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2008-09在武汉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技术制药实验室完成.材料:制备金纳米粒子并在4℃保存供实验用.方法:将肝素钠用亚硝酸降解法降解,得到还原末端为醛基的肝素,分别溶解于二甲亚砜、含0.05 mL,0.5 mL冰醋酸的二甲亚砜溶液,再与对巯基苯胺发生还原胺化反应,用氰基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得到带巯基的肝素衍生物.另取样品溶解于4支含0.5mL冰醋酸的二甲亚砜溶液的瓶内,再加入对巯基苯胺和氰基硼氢化钠,分别反应2,4,6,24 h.将得到的肝素衍生物加入到制备好的金纳米粒子溶液中,肝素以Au-S化学键合的方式定向固定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主要观察指标:①肝素修饰前后金纳米粒子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②肝素修饰前后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结果:制备金纳米粒子时,当柠檬酸钠和氯金酸物质的量比为6∶1时,纳米粒子粒径均一.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制各端基为巯基的肝素时,加入冰醋酸的量越多,反应产率越高.反应6 h内.反应时间越长,其反应产率越高,24 h的反应产率虽比6 h的略有提高,但差别不大,说明6 h反应已经基本完全.将肝素以Au-S化学键合的方式定向固定在金纳米粒子的表面,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0 nm,紫外最大吸收为522 nm;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为20 nm,紫外最大吸收为529 nm.结论:制备了粒径均一的肝素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并且粒径大小对纳米粒子的紫外最大吸收有影响.还原胺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是采用浓度比为8∶1的二甲亚砜/冰醋酸混合溶液作为溶剂,反应时间为6 h.
推荐文章
不同形貌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PVP
金纳米粒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形貌
对苯二酚在金、银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电化学响应的比较
金纳米粒子
银纳米粒子
纳米修饰电极
对苯二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肝素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肝素 对巯基苯胺 还原胺化反应
年,卷(期) 2009,(8)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21-152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413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万菁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3 5 1.0 2.0
2 陈敬华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4)
1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金纳米粒子
肝素
对巯基苯胺
还原胺化反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