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狭义上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装饰.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饰.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自夏、商起,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基本完善.战国期间,诸子兴起,思想活跃,服饰日新月异.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服饰愈益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宋明以后,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服饰渐趋保守.清代末叶,西洋文化东渐,服饰日趋适体、简便.在讲求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的今天,"服而有饰"、"服饰相当"对人们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有饰无服,丧失了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有服无饰,常常会美中不足;服饰不配,则容易给人留下缺乏审美素养、形象不佳的印象--这可能是一个小问题,也可能是一个牵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