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制备了Eu(Ⅲ)配合物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以用于Cu(Ⅰ)离子的检测.所采用的探测机制是源于Cu(Ⅰ)离子催化的末端炔基和叠氮基团之间的1,3极性环加成.通过该反应,在Eu3+配合物纳米颗粒(给体)和一种荧光染料分子(受体)之间建立了共振能量传递关系.因为点击反应的速度正比于Cu(Ⅰ)离子的浓度,因此通过监测染料分子荧光强度的变化即可检测出Cu(Ⅰ)离子的浓度.基于共振能量传递机制和点击反应的敏感性,浓度为微摩尔量级的Cu(Ⅰ)离子可以被探测到.
推荐文章
RAFT及点击化学结合制备双敏感型纳米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
纳米纤维素
聚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
表面接枝
RAFT
点击化学
用甩胶喷雾热分解方法制备羧酸铕配合物光致发光薄膜的研究
甩胶喷雾热分解
羧酸铕配合物
光致发光
薄膜
小尺寸铕(Ⅲ)配合物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
稀土配合物
荧光纳米颗粒
再沉淀法
表面修饰
基于图像的颗粒物检测研究
图像分割
Canny算子
凸壳
颗粒图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点击化学的铕配合物纳米颗粒对Cu(Ⅰ)离子的检测
来源期刊 发光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Eu3+配合物纳米颗粒 Cu(Ⅰ)离子 荧光检测 点击反应 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1-415
页数 分类号 O482.31|O657.3
字数 71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世华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育部发光与光学信息重点实验室 23 134 4.0 11.0
2 彭洪尚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育部发光与光学信息重点实验室 8 48 4.0 6.0
3 李小花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Eu3+配合物纳米颗粒
Cu(Ⅰ)离子
荧光检测
点击反应
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发光学报
月刊
1000-7032
22-1116/O4
大16开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12-312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3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9396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