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度假体与普通后稳定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 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10月,对23例27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高屈曲度组),同期35例41膝采用普通后稳定假体置换(后稳定组).高屈曲度组:男2例3膝,女21例24膝;年龄(64.3±5.6)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3±3.9.骨性关节炎20例2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病程(5.3±5.6)年.膝关节功能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8.4±7.9)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为(49.4±6.9)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7.6±8.3)°,膝关节活动度为(103.5±7.7)°.后稳定组:男3例3膝,女32例38膝;年龄(65.1±5.9)岁.BMI为27.1±4.1.骨性关节炎33例3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2膝.病程(5.1±4.9)年.HSS评分为(60.1±10.4)分;WOMAC评分为(47.9±7.2)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为(108.4±9.7)°,膝关节活动度为(105.9±1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硬、血管及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32.8个月.两组术后3、12、24个月的HS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内有5例发生膝前痛,其中高屈曲度组1例,后稳定组4例,发生率分别为3.70%及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关节力线正常,无髌骨低位. 结论 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及临床功能评分与普通后稳定假体无明显差异,但膝前痛发生率较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屈曲度与普通后稳定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高屈曲度假体 后稳定假体 关节功能 比较研究
年,卷(期) 2010,(3) 所属期刊栏目 关节功能重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8-281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84.3|R68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慷 16 68 5.0 8.0
2 胡培兴 3 0 0.0 0.0
3 李瑾 9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高屈曲度假体
后稳定假体
关节功能
比较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月刊
1002-1892
51-1372/R
大16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62-80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59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241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