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的空隙率对管路内热质传递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高速摄像仪对4种不同深宽比的矩形截面微通道内空气-水二相流的流型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对二相流型图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流型时的空隙率.4种微通道尺寸(深度 ×宽度)分别为100 μm × 200 μm,100 μm × 400 μm ,100 μm× 800 μm,100 μm× 2 000 μm.结果表明:对于弹状流,空隙率随着微通道截面深宽比的减小而降低,当流型为液环流时,空隙率随着微通道截面深宽比的减小而增加.在实验基础上,将截面深宽比作为参数提出了一个新的空隙率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模型能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动空隙率进行很好的预测.
推荐文章
微通道内伴有化学吸收气液两相流的空隙率与压力降
微通道
空隙率
压力降
化学吸收
气液两相流
大深宽比双T形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可视化研究
微通道
可视化
液-液两相流
流型
微通道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长度
传质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进展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
传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深宽比对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空隙率的影响
来源期刊 化学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矩形截面微通道 空隙率 深宽比 气液二相流
年,卷(期) 2010,(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8
页数 分类号 TQ021.4
字数 21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9954.2010.1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春英 21 134 8.0 10.0
2 马友光 19 133 8.0 10.0
3 季喜燕 2 1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6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矩形截面微通道
空隙率
深宽比
气液二相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程
月刊
1005-9954
61-1136/TQ
大16开
西安市高新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化学工程》编辑部
52-52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0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70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