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甘薯很可能在明末就从缅滇陆路传入四川.清中后期,此物从滇、黔、鄂、湘、赣、闽、粤等更多路径入川,在该省很多地方,特别是丘陵、低山区广泛传播.其动因在于四川盆地较好的自然与交通条件,快速增长的人口,尤其是农家对甘薯特性的科学认识、对其生产技术的系统把握.清代,甘薯在四川的传播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引起种植结构与民食结构的变化,增强了救荒能力,丰富了农业文化;此外,它还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商品粮供给,有助于保持水土,为后世奠定了栽培技术基础,而且四川一些甘薯品种还传播到外省.总之,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主要是积极的.
推荐文章
四川甘薯产业发展及品种应用
四川
甘薯
产业发展
品种
四川气井钻井技术
碳酸盐岩
气井
深井钻井
深井测试
油气层保护
平衡钻井
定向钻井
侧钻
水平井钻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甘薯在清代四川的传播及其相关问题
来源期刊 古今农业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甘薯 清代 四川 传播
年,卷(期) 2010,(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104
页数 分类号 S5
字数 129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2787.2010.02.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邦君 广东商学院社科部 41 134 7.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9)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甘薯
清代
四川
传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古今农业
季刊
1672-2787
11-4997/S
16开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80-129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2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0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