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推荐文章
云南红河断裂带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双差分定位
红河断裂带
重定位
云南
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构造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金沙江断裂带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断裂活动性
滑动速率
红河断裂带的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震源破裂
小江断裂带地震尾波Qc值特征研究
小江断裂带
尾波Qc值
Aki单次散射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地震信息看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构造特征
来源期刊 海相油气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 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特提斯
年,卷(期) 2010,(1) 所属期刊栏目 盆地·构造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43
页数 9页 分类号 TE111.2
字数 57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9854.2010.01.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红华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 3 9 2.0 3.0
2 戴福贵 3 16 2.0 3.0
3 杨津 2 6 1.0 2.0
4 杨克绳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8 88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
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特提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海相油气地质
季刊
1672-9854
33-1328/P
大16开
杭州市西溪路920号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0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880
论文1v1指导